因受感动而庄严地兴起钦佩恭敬之心。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1]曰:“[2],理无远照;但愿[3]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4]之徒,皆[5]。
[1]远公:即释慧远。东晋高僧,公元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大师,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2]桑榆之光:日落时从桑、榆树梢上射出的余晖,比喻人的晚年。
[3]朝阳:早晨的太阳。朝,音zhāo。
[4]高足:古称最上等的良马,后用作对他人弟子的美称。
[5]肃然增敬:庄严地增加了恭敬之心。肃然,庄严恭敬地。
“肃然起敬”典源作“肃然增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中有一则记事: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在庐山讲学,当时他虽已老迈,依然讲论不辍。他看到弟子中有人怠惰了,就说道:“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说自己像桑榆上的落日余晖,已经不久人世,但弟子们就像初升的朝阳,光热与时俱增,希望弟子们能够把握青春年少,及时努力。慧远说完后,就拿起佛经,继续登座说法。那些高材生看慧远虽老,却仍卖力讲论,就非常庄严地增加了恭敬之心,因此更加努力。后来“肃然起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因受感动而庄严地兴起钦佩恭敬之心。
语义因受感动而庄严地兴起钦佩恭敬之心。
类别用在“尊仰崇敬”的表述上。
①听了他对国家的伟大贡献,使人肃然起敬。
②缅怀创建民国的革命先烈,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③国旗进场时,在场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向国旗行注目礼。
④这位老师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使每个听说的人都肃然起敬。
⑤即使已经落败了,他仍坚持跑完全程。这种运动家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arouse admiration
粛然として襟(えり)を正(ただ)す
éprouver des sentiments de respect
Ehrfurcht empfinden(voller Ehrerbietung sein)
глубочáйшее уважение
sù rán qǐ jìng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肃然起敬,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肃然起敬意思是: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