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晋朝人谢安退职隐居东山,后来又再度入朝担任要职。#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后用“东山再起”比喻官员退隐后,再度出任官职。亦用于比喻失败后重新崛起。△“卷土重来”
[1]在[2],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3][4],将发[5],朝士咸出瞻送。[6]时为[7],亦往相[8]。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1]谢公:谢安(公元320—385),字安石,晋阳夏人。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水之战任征讨大都督,指导策划,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
[2]东山:山名,或以为在今浙江省上虞县西南。
[3]桓宣武:桓温(公元312—373),字元子,晋龙亢人。初拜驸马都尉,定蜀,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马,主掌军政,以疾卒。
[4]司马:郡佐之属。魏晋时为刺史属官,掌理军事。
[5]新亭:亭名,或以为在今南京市东南。晋朝名士常游宴于此。
[6]高灵:高崧,生卒年不详,字茂琰,小字灵,晋广陵人。少好学,善史传,累迁吏部郎、侍中。
[7]中丞:职官名,东汉以后为御史台的长官。
[8]祖: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称为“祖”,后遂为设宴送行之称。
另可参考:《晋书・卷七九・谢安列传》
晋朝人谢安性情恬淡,不喜欢作官,所以辞了官职,带著家人隐居在东山。朝廷屡次要他再度出仕,他都加以婉拒。直到后来,才接受桓温的召请,出任为司马,掌理军政。出发上任时,许多官员在新亭为他送行,中丞高灵喝了几杯酒后,开玩笑地对谢安说:“你之前隐居在东山,屡次不肯应召出仕,大家都说:『安石(谢安字安石)不肯出来当官,怎么对得起天下苍生呢?』今天你终于肯出来了,天下苍生又怎么对得起你呢?”谢安听了,只是微笑不语。谢安此次再度任职,为朝廷立了不少功劳,官至宰相。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东山再起”,用来比喻官员退隐后,再度出任官职。亦用于比喻失败后重新崛起。
㈠
语义比喻官员退隐后,再度出任官职。
类别用在“重新出任”的表述上。
①睽违政坛多年后,他东山再起,高票当选立委。
②支持者一片“东山再起”的呼声,让落选的县长不再气馁,决定下届卷土重来。
③为了振兴经济,在总统特别力邀下,原已归隐田园的他终于东山再起,主掌经济部。
㈡
语义比喻失败后重新崛起。
类别用在“重新出发”的表述上。
①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失败,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②今天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
③今年考场失利,且让我再接再厉,准备明年东山再起。
④今日失败只不过一时失算,待商机好转,我必然东山再起。
⑤别瞧不起他的实力,只要时来运转,他必有东山再起的日子。
⑥这几年我们董事长在商场上屡败屡战,如今终于东山再起,大展鸿图。
同义“东山再起”及“卷土重来”都有失败后再度出发的意思。
异义“东山再起”侧重于重新崛起;“卷土重来”侧重于重新整顿再来。
东山再起 | 卷土重来 | 例句 |
---|---|---|
✅ | ❌ | 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失败,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
❌ | ✅ | 虽然历经失败,但他每次都能重新振作,卷土重来,最后终于成功了。 |
return to power
再起(さいき)する,もとの勢力(せいりょく)をもり返す
retour au pouvoir(quitter sa retraite et rentrer dans la vie publique)
wieder ans Ruder (od. an die Macht) kommen(ein Comeback feiern)
вновь появляться на арéне
dōng shān zài qǐ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东山再起,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东山再起意思是: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出自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一般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