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推论。“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同类的事情。语本《论语・述而》。后用“举一反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子曰:“[1],[2],举一[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不去开导他。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启,开导、教导。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悱,音fěi,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隅:音yú,角、角落。
[4]不复也:不再告诉他。复,再、又。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语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褒义。
类别用在“领会贯通”的表述上。
①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②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③读书要求灵活运用,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④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
⑤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⑥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⑦历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⑧研究问题,需要广搜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⑨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举一反三,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⑩老师说如果懂得这些知识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知道其他类似的知识。
⑪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一教就会,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
⑫你如能把这诀窍弄懂,日后无论学哪一门派的功夫﹐一定都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⑬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货比三家,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举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⑭原来这些招式,和他原来所学的拳法相近,更何况今遇明师指点,他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步惊人。
同义“举一反三”及“闻一知十”都有学习能力很强的意思。
异义“举一反三”侧重于天资聪慧灵敏;“闻一知十”侧重于推理反应敏捷。
举一反三 | 闻一知十 | 例句 |
---|---|---|
✅ | ❌ | 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
❌ | ✅ | 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老师稍作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
From one sample you may judge of the whole.
一(いつ)をもって他を察(さっ)する
de la connaissance d'une chose en inférer d'autres
vom Einzelnen aufs Allgemeine schlieβen
судить по аналогии
Ex uno disce omnes.
jǔ yī fǎn sān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举一反三,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举一反三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