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心下脂肪;肓,心脏和横膈膜之间。中医之“膏肓”即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膏肓相传是身体内药力所不及的地方。“病入膏肓”原指病位深隐难治,病情危重,无药可救。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后用“病入膏肓”比喻人、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1],秦伯使医[2][3]之。未至,公梦疾为二[4],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5]之上、[6]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7]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1]秦:春秋时国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庄公时徙居大丘,地约在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到了战国孝公时定都咸阳,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2]缓:春秋时秦国名医,生卒年不详。
[3]为:指医治。
[4]竖子:儿童。
[5]肓:音huāng,人体心脏下、横隔膜上的部位。
[6]膏:古代称心下脂肪。
[7]达:指针。
春秋时晋国景公作梦,梦见恶鬼来向他讨命,之后就生病了。病重时向秦国求良医,于是秦桓公派医生缓前来为景公治病。在缓还没到达之前,景公梦见疾病化成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缓是个良医,我怕会受到伤害,要逃到哪里才好?”另一个就说:“只要躲到心脏下、横隔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们。”等缓到了晋国,诊视过景公的病情,说:“病已经侵入心脏和横隔膜之间的部位,不管服用药物或是针灸,药力都无法到达,所以这个病是治不好了。”果真,景公没多久就过世了。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病入膏肓”,用来指人病重,无药可救;亦用于比喻人、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
㈠
语义指人病重,无药可救。
类别用在“病重垂危”的表述上。
①患病就得就医,难道要等到病入膏肓吗?
②从检验报告来看,他已病入膏肓,情况很不乐观。
③老太太一直怀疑自己病入膏肓,所以终日唉声叹气。
④自从知道病入膏肓后,他反倒乐观起来,病房总是充满笑声。
⑤那位老先生虽然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但仍然坚持参与既定的公益活动。
㈡
语义比喻人、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
类别用在“程度严重”的表述上。
①这家公司依我看已病入膏肓,难以为继了。
②他们再这样胡搞下去,问题终将病入膏肓,难以挽救。
③这种人恶性深植,早已病入膏肓,光用话劝已没有用了。
④这些歹徒真是恶习难改,病入膏肓,希望法官判以极刑!
⑤染上毒瘾若不能立即戒断,到了病入膏肓时,想戒也没用了。
⑥一个政府纵容官吏舞弊营私,那正是导致国事病入膏肓的因由。
⑦一个团体的腐败如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任谁也无法挽救它了。
⑧虽然大家都认为他已经病入膏肓,王老师仍苦口婆心地希望他浪子回头。
形音肓,音huāng。指人体心脏下,横隔膜上的部位。不可写作“盲”。
have no hope of recovery
病(やま)い膏肓(こうこう)に蕑る,病気が不治の状態に蕑ったこと
être malade à la dernière extrémité
на краю могилы
bìng rù gāo huāng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病入膏肓,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病入膏肓意思是: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