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②测量深度。
③古同“韧”,坚韧。
名
1.形声。从人,刃声。本义: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2.同本义。
仞,伸臂一寻八尺也。--- 《说文》
ren, 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
3.按,诸说不一。
筑宫仞有三尺。--- 《礼记 · 祭义》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 《考工记 · 匠人》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列子 · 汤问》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 · 王之涣《凉州词》夫子之墙数仞。--- 《论语 · 子张》
4.春秋时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东。
子越自 石溪, 子贝自 仞以伐 庸。--- 《左传》
Ren village;
5.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 [same as“刃”]。
仞,通作刃。--- 《正字通》
动
1.测量深度。
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 《左传》
fathom;
2.“认”的古字。
3.承认。
公理者,犹云众所同仞之界域。--- 章炳麟《四惑论》
admit;
4.通“认”。辨认 。
仞识论(认识论)
recognize;
5.认为,当作。
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败。--- 《淮南子 · 人间》惟通州五代所置,向无郡名,政和末,始赐名 静海,史家遂误仞改州为郡矣。--- 清 ·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regard as;
6.通“忍”。
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 《墨子》
tolerate;
形
1.通“韧”。柔软而坚固。
巩用黄牛之革。--- 《易 · 革》。三国魏 · 王弼注:“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
pliable but strong;
2.通“牣”。满,充满。
虚宫馆而勿仞。--- 司马相如《上林赋》充仞其中者。--- 司马相如《子虚赋》
仞积(堆满)
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