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语本《庄子・秋水》。△“井底之蛙”、“以管窥天”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闚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 夫寿陵 [1]之学行于 [2]与?未得 [3],又失其故行矣,直 [4]而归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1]余子:弱龄未壮之子。犹今谓之年轻人、青少年。
[2]邯郸:赵国首都。在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
[3]国能:一国之中最绝妙的技能。此指赵国人走路的美姿。
[4]匍匐:音pú fú,手足伏地爬行。
《庄子・秋水》有一段战国时名家公孙龙和魏国公子魏牟的对话。公孙龙认为自己通达事理,博闻善辩。但当他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觉得困惑,无法理解,于是问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学识不足?魏牟则以为公孙龙像井底之蛙,见识浅薄,眼界狭小,所以无法通晓庄子言论玄妙之处。就算花工夫去学习,也只能学得皮毛。因此劝公孙龙别再试图理解,免得到了最后不但不能学得庄子的学问,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学问,就像战国时燕国有位年轻人,因为羡慕赵国首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所以前往学习。结果不但没学成邯郸人走路的美姿,连自己原来的步法都忘了,最后只有爬著回去。后来“邯郸学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语义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类别用在“模仿失当”的表述上。
①引进新科技时,最忌讳硬生生地模仿,此种邯郸学步,注定要失败。
②我们教育改革,在借镜外国经验时,可不能如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③用邯郸学步的方式照单全收,不知取舍,最后会将自己原有的都忘光。
④公司经营要找出自己的特色,老是邯郸学步,从别人那儿东搬西套,是无法获得消费者青睐的。
⑤学习本是一件好事,但应掌握自我特色,不可全盘硬套,否则犹如邯郸学步,最后连自我都忘了。
⑥张三的表演方式和李四完全不同,你硬要他去模仿李四,恐怕只会邯郸学步,令他连自己独特的诠释工夫都无法表现出来。
imitate others thus lose one's own indi
hán dān xué bù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邯郸学步,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邯郸学步意思是: 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出自庄周《庄子・秋水》。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