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如火如荼”。见“如火如荼”条。
此处所列为“如火如荼”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国语・吴语》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又出兵北征,想压制国力最强的晋国,以成为霸主。越王句践便趁机带兵攻击吴国,以报亡国之恨。吴王听到这个消息,赶快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王孙雒认为应该尽快争取到霸主地位再回国,以鼓舞民心。吴王同意王孙雒的看法。当晚,军士都先吃饱,马匹也喂足粮草。到了半夜,士兵们穿好盔甲,拿起武器,勒住马舌,也不点灯,只用煮饭剩余的灶火照明。然后就摆开阵势,以一百人为一行,形成百行共约一万人的方阵。共有左军、中军、右军三个方阵,合计约三万人的阵势。中军的士兵一律穿白衣、白盔甲,拿白旗,使用白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白色的花;左军的士兵则一律穿红衣、红盔甲,拿红旗,使用红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球;右军的士兵则一律穿黑衣、黑盔甲,拿黑旗,使用黑色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一片乌黑。天刚亮,吴国军队已近晋营,吴王亲自擂起战鼓,三军也跟著呐喊,声音响彻天地。晋国国君见到这样盛大的军容,吓得赶紧派人议和,尊吴王为霸主,这件事才告结束。后来“如火如荼”这个成语,就从原文中用来形容军容的“望之如荼”、“望之如火”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容壮盛浩大,也用来形容事物的兴盛或气氛的热烈。
like wildfire(seething and stirring)
rú tú rú huǒ
ABAC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如荼如火,汉语成语。ABAC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如荼如火意思是: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出自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