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快速奔逃。走险,采取冒险的行动。“铤而走险”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鹿死不择音”
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 [1];不德,则其鹿也, [2]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1]则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礼相事。则,效法。
[2]铤:音tǐng,快速奔走。
在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当诸侯的盟主。据《左传・文公十七年》载,有一次晋国大会诸侯,却不见郑国来参加,因此怀疑郑国对晋有二心。郑国国君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说:我国虽小,但三年来多次朝见晋君,以人臣之礼相事,已尽了最大的诚意,但是你们还是怀疑我们的忠诚。现在我们郑国的处境是前头怕,后头也怕;既害怕楚国来攻,又担心晋国来犯,当我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像被猎人追捕的鹿一样,为了活命,匆忙之间,无法审慎选择庇护之所。如果晋国过分威逼,郑国在穷途末路之余,即使会走上灭亡的下场,也会用全副兵力抗晋,或倒向楚国。后来“铤而走险”就从原文摘出,被用来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语义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类别用在“奋力一搏”的表述上。
①为了偿还债务,他竟铤而走险去抢劫银楼。
②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铤而走险,直闯虎穴了!
③天理昭彰,铤而走险、作奸犯科的人是难逃法网的。
④为防止绑匪铤而走险撕票,警方决定立即攻坚救人。
⑤年轻人不要受了一点委屈就愤世嫉俗,甚至铤而走险。
⑥为了生活,他只好铤而走险地去从事高危险性的工作。
⑦不是我愿意,实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才铤而走险的。
⑧虽然情况恶劣,但是你这般铤而走险,也未必能解决问题。
take a risk
やむをえず一(いち)か八(ばち)かの行動(こうどう)に出(で)る
affronter hardiment le péril(faire face au danger)
лезть на рожон(рисковáть)
tǐng ér zǒu xiǎn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铤而走险,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铤而走险意思是: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