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查字词网

军不血刃

基础信息

  • 成语军不血刃
  • 拼音 jūn bù xuè rèn
  • 繁体軍不血刃
  • 感情 中性成语
  • 近义词 兵不血刃
  • 反义词 血流成河
  •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 用法 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成语解释

【释义】

即“兵不血刃”。见“兵不血刃”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兵不血刃”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荀况(公元前313—前238)战国时赵人,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说本于孔子,著书数万言,主张礼治而倡“性恶”之说,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后世尊称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陈嚣问荀子说:“先生论兵,常以仁义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爱人的,行义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还用兵干甚么呢?世界上所以有战争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荀子回答说:“具有仁心的人自必爱人,因为他爱人,所以厌恨所爱的人被别人伤害。行义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为他遵循正道,所以厌恨别人把正道搅乱。战争,是用来禁暴除害的,不是用来争夺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处,就有如时雨下降,没有人不欢喜的。故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所以近处的人爱他们的善行,远处的人仰慕他们的德义,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敌人了。”后来“兵不血刃”被用来指尚未实际交战,即已征服了敌人;或用来比喻轻易得胜。

【书证】

  • 01.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成语翻译

with blades innocent of blood

成语接龙

正在加载接龙成语...

jūn bù xuè rèn

军不血刃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军不血刃,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军不血刃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出自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一般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