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杀父的仇人共存于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后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势不两立”
[1],[2];[3],[4];[5],不同国。
[1]父之雠:杀父的仇敌。雠,音chóu,通“仇”,仇敌。
[2]弗与共戴天:不与之共存于世。戴天,指立于天地间。戴,顶著。
[3]兄弟之雠:杀害兄弟的仇敌。
[4]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
[5]交游之雠:杀害朋友的仇敌。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不共戴天”这句成语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顶著同样的天”,“天”只有一个,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于世间的意思。什么样的仇人非得拚个你死我活呢?《礼记・曲礼》有一段话说:“杀害父亲的仇人,我不应和他共处于世间;在路上遇到杀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应该直接上前报复;如果是杀害朋友的仇人,我不应该和他同国。”传统的儒家是很讲究礼的。在礼的观念中,对父母要尽孝,对兄弟要友爱,对朋友要存义,这是为人的基本。所以一个人是非观念要分明,要“以直报怨”。父母既是我们在世上最亲的人,遇到杀父仇人,岂有轻饶的道理?想尽办法也要报仇,否则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礼了。这正是为何《曲礼》说:“父之雠,弗与共戴天”的理由了。这种观念在《礼记・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报的人,是要“寝苫枕干”的。苫,音shān,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为报父母之仇,为人子女要处心积虑,睡不能安寝,随时准备兵器,等待机会。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报父仇一事的观念,来宣扬对父母之孝的重要,后来演变成一句成语,比喻对人仇恨极深。
语义比喻仇恨极深。
类别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①父仇不共戴天,非报不可。
②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难解难消了。
③他恨不得一刀杀了这不共戴天的仇人。
④土匪毁我家园,杀我家人,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报。
⑤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哪是你三言两语所能化解的?
⑥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他情绪激动得全身颤抖。
⑦你们双方到底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为什么要这样残酷对待呢?
⑧现代有些人看不顺眼就动刀枪,好像对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⑨你们只是好斗而已,又不是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干嘛如此怒目相向?
同义“不共戴天”及“势不两立”都有不能与仇敌并存的意思。
异义“不共戴天”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势不两立”用于敌对的双方。
形音戴,音dài。以头顶著。不可写作“载”。
不共戴天 | 势不两立 | 例句 |
---|---|---|
✅ | ❌ | 土匪毁我家园,杀我家人,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报。 |
❌ | ✅ | 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
refuse to live in the same world
不倶戴天(ふぐたいてん),ともに天をいただかない
jurer de ne pas vivre avec qn. sous le même ciel(mortel)
gegenüber jm absolut unversǒhnlich sein(jm todfeind sein)
непримиримая враждá
bù gòng dài tiān
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
不共戴天,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不共戴天意思是:不跟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极深;誓不两立。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形容有深仇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