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战时,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勇气。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后用“一鼓作气”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战于[2]。公将鼓之,[3]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4]之,刿曰:“未可。”下视其[5],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6],公问其[7]?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8],故逐之。”
[1]公与之乘:鲁庄公与曹刿共乘一辆兵车。公,指鲁庄公,生卒年不详。为春秋鲁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二年卒,谥庄。之,指曹刿。乘,音chéng,搭坐。
[2]长勺:春秋鲁地,为殷遗民长勺氏所住的地方,地在今山东省境内。
[3]刿:曹刿,春秋鲁人,生卒年不详。事庄公。齐鲁会于柯,曹刿曾以匕首劫齐桓公,迫使归还其战时所失各地,因而立下大功。《史记》作“曹沬(mèi)”。刿,音guì。
[4]驰:驱车追击齐师,乘胜追击之意。
[5]辙:音chè,车轮驶过的痕迹。
[6]克:战胜。
[7]故:缘由、原因。
[8]靡:音mǐ,倒。此处“旗靡”引申为兵败溃散的意思。
据《左传・庄公十年》载,春秋时,齐国的军队违背了盟约,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和曹刿(guì)共乘一辆兵车,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于长勺。鲁庄公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阻止说:“不可以。”等到齐军敲过了三通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鲁军战鼓一响,激起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大家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结果齐军大败,狼狈而逃。这时鲁庄公想乘胜追击,却又被曹刿阻止说:“还不可以!”接著就下车仔细观察地面上齐军兵车留下的轨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乘胜前进,追赶落败的齐军,把齐军赶出了鲁国,获得最后的胜利。鲁庄公就询问曹刿这么做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是凭著一股勇气,第一通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最旺盛,第二通鼓响,士气就会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响,应战的勇气就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次和齐军作战,他们击了第三通鼓,我们才击第一通鼓,正是敌人的勇气大减,而我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我们才能打败敌人。然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用兵是很难猜测的,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所以下车查看,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旗帜也散乱地倒下时,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被打败了,才敢放心地乘胜追击。”后来原文中的“一鼓作气”,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事。
语义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类别用在“勇敢无畏”的表述上。
①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②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③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④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⑤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把这些事做完再休息。
⑥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⑦我就凭一鼓作气的精神,独立完成这件作品。
⑧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⑨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⑩老师提醒大家参加比赛有如作战,要一鼓作气,才能夺得锦标。
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意欲(いよく)を奮(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気(いっき)にやる
profiter de l'ardeur des débuts
unter vollem Einsatz der Krǎfte(in einem Zug)
одним духом(без перерыва)
yī gǔ zuò qì
ABCD式组合,紧缩式结构
一鼓作气,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紧缩式结构,一鼓作气意思是: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