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指历经多次近于死亡之险境。见于战国・楚・屈原〈离骚〉。“九死一生”形容历经极大的危险而幸存。※语或本《六臣注文选・屈原・离骚》唐・刘良・注。后亦用“九死一生”表十死其九之意,比喻幸免于死的人很少,亦用于比喻生命迹象微弱,濒临死亡。△“死里逃生”、“虎口余生”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刘良・注:“九,数之极也。言忠信贞洁,我心所[1],以此遇害,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1]善:喜好、喜爱。
“九死一生”指历经多次近于死亡的险境,犹能存活。见用于刘良注解屈原〈离骚〉的注语。屈原(公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楚怀王时,屈原因谗言被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表明爱国心志。全文词采雅丽,为一长篇韵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二句,意思是说楚怀王不了解屈原为了忠君爱国,死守善道,即使历经多次近于死亡之险境也不后悔的一片赤诚,反而听信谗言疏远他,但还是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绝不与奸佞之徒同流合污。《六臣注文选》中的刘良注语中,就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来解说这个意思。后来“九死一生”这句成语也许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历经极多、极大的危险而幸存。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幸免于死的人很少,亦用于比喻生命迹象微弱,濒临死亡。
语义形容历经极大的危险而幸存。
类别用在“惊险求生”的表述上。
①大巴士翻入河中后,他在九死一生中救了许多人。
②他在这次飞机失事中幸免于难,真可谓九死一生。
③她在大海中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足以写出一部小说了!
④消防人员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险,才把他从火场中救了出来。
⑤想当年法显和唐三藏都曾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地前去天竺取经。
⑥他全身受伤严重,在九死一生的状况下,总算被医生抢救回来。
同义“九死一生”及“死里逃生”都有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得到生路的意思。
异义“九死一生”侧重于幸存的艰险;“死里逃生”侧重于能够逃脱。
九死一生 | 死里逃生 | 例句 |
---|---|---|
✅ | ❌ | 他全身受伤严重,在九死一生的状况下,总算被医生抢救回来。 |
❌ | ✅ | 要不是队长拚死挡住了追兵,我们怎能死里逃生呢? |
a slim chance of surviving
九死(きゅうし)に一生(いっしょう)を得(え)る
sortir du danger extrême,d'une situation critique
neumal um Haaresbreite dem Tod entkommen sein(mit knapper Not dem Tod entronnen sein)
быть на шаг от гибели
jiǔ sǐ yī shēng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九死一生,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九死一生意思是: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出自战国・楚 屈原《离骚》。唐・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一般作谓语、定语,表示人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