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互相抵触。◎典出《韩非子・难一》。
[1]人有[2][3]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4]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5]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1]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2]鬻:音yù,卖。
[3]楯:音shǔn,通“盾”。古代用来抵御敌人兵刃及保护自己的兵器。
[4]陷:指刺入。
[5]弗能应:无法回答。
[6]两誉:尧、舜两人同时都得到最高的赞美。
客曰:“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矛是攻击的兵器,而盾是用来防御兵器攻击的器具。在《韩非子・难一》中,举了一个故事说:有个楚国人在市集上卖矛和盾。刚开始时先是夸赞他的盾说:“我这面盾非常坚固,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破它。”过了一会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这只矛是最锋利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这时,有人紧接著问说:“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那结果会是怎样呢?”这一问,让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对。典源又见《韩非子・难势》。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自相矛盾”,用来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互相抵触。
语义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互相抵触。
类别用在“言语矛盾”的表述上。
①你的论点根本自相矛盾,如何说服他人?
②写论文最怕观点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③恋爱中人心思不定,说话自相矛盾是正常的。
④他的个性遇事犹疑不决,说法常前后自相矛盾。
⑤他也许年纪大了,讲话常颠三倒四,自相矛盾。
⑥你方才说他是好人,此刻又说他罪该万死,岂不是自相矛盾?
⑦你竟然对自己提出的议案投下反对票,这种行径简直是自相矛盾!
⑧本来懦弱与勇猛是自相矛盾的,但他的个性竟然兼而有之,真是稀奇。
⑨别以为我的说法自相矛盾,这不过是我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情的结果罢了。
⑩上头一会答应解决水荒,一会又说这是地方自己的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⑪对一个聪明才智高,能干却又做尽坏事的人,我们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种心境就是自相矛盾的最佳例证。
antinomy
自己矛盾(じこむじゅん)
être contradictoires(se contredire)
sich selbst widersprechen(in sich widersprüchlich sein)
самому себе противоре чить
zì xiāng máo dùn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自相矛盾,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自相矛盾意思是: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