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而功效加倍。形容费力少而收效大。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后用“事半功倍”比喻工作效率高。△“以解倒悬”、“事倍功半”、“饥不择食”、“渴不择饮”
(孟子)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1]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2]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万乘之国: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指大国。乘,音shèng,古代计算车辆的单位,四马一车名乘。
[2]倒悬:缚人两足倒挂,比喻极为困苦。
战国齐人公孙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经问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齐国大权,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婴那样的功业吗?”孟子不愿意被拿来和管仲相比,认为帮助齐国统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现今的齐国不但国土广大,而且人民众多,加上以王道来治理天下的圣明君主很久没有出现,以致人民长久处在暴政之中,他们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饿的人只求吃饱,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样。所以齐国若在此时施行仁政,将正应验孔子说的:“德行流传的速度,比驿马传达命令还快。”而人民心里喜悦的程度,会就像脱离两脚被绑住倒挂的困境一样。这和古时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费一半的心力,就能达到加倍的功效。后来“事半功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工作效率高。
语义形容费力少而收效大。
类别用在“易见成效”的表述上。
①等你技术纯熟后,做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②利用滚轮刷来上油漆,保证你会觉得事半功倍。
③我利用多媒体器材来上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都市里白天实在吵,所以我喜欢在半夜读书,可以事半功倍。
⑤自从使用自动化设备后,工厂里的生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⑥由于有位老师傅的指导,所以大家做起来,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⑦为了使用者使用时能事半功倍,我们将利用原有的辞典改编电子版辞典。
half the work with double
半分の力で倍(ばい)の成果(せいか)を得る
demi-effort pour un effet double
mit halbem Aufwand doppelten Erfolg erzielen
добиться максимальных успехов при минимальной затрате сил
shì bàn gōng bèi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事半功倍,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事半功倍意思是: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