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砥柱般屹立在湍急的水流中。#语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比喻独立不挠、能担当重任支撑大局的人。△“二桃杀三士”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餽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特猏,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2]于河,[3]衔左[4],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5]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视之则大鼋之首也。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同人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1]典故或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
[2]济:过河、渡河。
[3]鼋:音yuán,动物名。似鳖而大,背甲近圆形,散生小疣,暗绿色,腹面白色,前肢外缘和蹼均呈白色,生活于河中。
[4]骖:音cān,古代在车旁驾车的两匹马。
[5]挈:音qiè,提、举。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中流砥柱”原作“砥柱之流”。《晏子春秋》书中记载一则“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齐景公手下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对人傲慢无礼,于是晏子上谏言请求齐景公杀掉他们,并且献上计谋说:“不如赏赐他们三人两颗桃子,谁功劳大就可以吃桃子。”三人为了证明自己功劳大,争著要得到桃子,最后三人都因为争桃感到羞愧自杀而亡。其中古冶子在夸耀其功勋时说:“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大意是:我曾经和国君一起渡河时,遇到一只鼋,牠咬住车子左边那匹马的脚,拖著潜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泳,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著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鼋,将它杀死了。」这里的砥柱山位于三门峡东,根据《水经注》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时,这座山因为挡住水道而被凿开,之后河水流到这里就分流而过,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为砥柱。后来“中流砥柱”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独立不挠、能担当重任支撑大局的人。
语义比喻独立不挠、能担当重任支撑大局的人。
类别用在“身分重要”、“重大紧要”的表述上。
①时代青年要做国家的中流砥柱,要扛起振兴国家的责任。
②在这局势多变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应做国家的中流砥柱。
③父亲是我们家的中流砥柱,他也像一棵大树般,庇荫了这个家。
④林总经理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如果他辞职,公司一定会出问题。
⑤教练年纪虽大,却是队上的中流砥柱,只要有他在,军心就能稳定下来。
⑥从历史上可以得知,每当世局不安的时候,知识分子总是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
⑦老王处事向来坚毅、果敢,在大是大非之前,他总是像中流砥柱般,坚持正义的一方。
a tower of strength(mainstay; firm rock in midstream)
柱石(ちゅうせき),大黒柱(だいこくばしら)
как скала на стремнине(становой хребет)
zhōng liú dǐ zhù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中流砥柱,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中流砥柱意思是: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出自春秋・齐 晏婴《晏子春秋・谏下》。一般作定语、宾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