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查字词网

不置可否

基础信息

  • 成语不置可否
  • 拼音 bù zhì kě fǒu
  • 感情 中性成语
  • 近义词 含糊其词   模棱两可   不置褒贬   不置一词
  • 反义词 斩钉截铁   旗帜鲜明   泾渭分明
  • 出处 宋・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
  • 例句 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茅盾《子夜》十)
  • 正音 “置”,读作“zhì”,不能读作“zhǐ”。
  • 辩形 “置”,不能写作“知”。
  • 辨析 不置可否”和“模棱两可”;都是不表示肯定还是否定。有时可通用。但“不置可否”指对事情不说意见;偏重于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可用于语言含含糊糊;往往和“词语”、“语言”搭配。“不置可否”不能。
  • 谜语 1.(谜底:不置可否)
    2.(谜底:不置可否)

成语解释

【释义】

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语或本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模棱两可”

【典源】

※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据《浮溪集》卷二五引)

公讳肤敏,字商彦,少力学问。……先是,公论时政。上曰:“[1]以来,所以乱祖宗法者,由[2][3]。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4]致前日之祸,自今当以为戒。”

注解

[1]崇宁大观:北宋徽宗的两个年号。

[2]宰相: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

[3]持禄:保住禄位,无所建树。

[4]驯:逐渐。

【典故】

“不置可否”就是对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为尚书礼部侍郎卫肤敏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忆及卫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陈朝政紊乱的原因,就在于大臣们:“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指众臣为了怕违背皇帝的心意,对于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见,以致于不管对错都放任行之,终于招致灾祸。其中“无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表示没有意见的样子。后来“不置可否”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书证】

  • 01.《儒林外史》第六回:“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坐著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
  • 02.清・恽敬〈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神道碑铭〉:“四坐皆士大夫,言人人殊,公不置可否。”
  • 03.《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用法】

语义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类别用在“不表意见”的表述上。

例句

对于他提出的建议,长官一直不置可否,让人急得不得了。

下属提出意见时,他总是不置可否地敷衍,显得很没有诚意。

他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迟迟不肯做出决定,让下属无所适从。

上司听完我的报告后,没有任何指示,只是不置可否地说要再想想。

在会议中,双方对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主席却不置可否地隔岸观火。

对于公司财务吃紧传闻的真假,他不置可否,只表示一切都还在掌控中。

当我们征询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时,他都语带保留地不置可否,根本无法得知他真正的想法。

成语翻译

not to give a definite answer

ne pas se prononcer ni pour ni contre(s'abstenir de dire son avis)

weder ja noch nein sagen(keine klare Meinung haben)

не отвечáть ни да,ни нет

成语接龙

正在加载接龙成语...

bù zhì kě fǒu

不置可否

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

不置可否,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不置可否意思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出自宋・汪藻《浮溪集》。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