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不假思索”指不经过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应。语出宋・黄干〈复黄会卿书〉。
一二年来,于《中庸》之旨,玩之殊有味。此乃子思子于其家学中备见本末源流,作为此书,尽发圣贤底蕴,虽非初学所能尽晓,而亦初学所不可不知。始之以戒惧谨独,次之以智仁勇之三德,终之以诚之一字。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2],此意便在。初学岂可不以孜孜奉持?则天之所以予我者,便已浑然在此矣。然后加讲学力行之功,以尽其所谓智仁勇者,则理之浑然者,又灿然各有著落,而无毫厘之差矣。于是又进其所谓诚者,亦不过讲学力行,而实用其力焉,则天理流行无少闲断矣。
[1]黄干(1152年-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闽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为朱熹女婿。晚年隐居于武夷,潜心闽学研究,编有《朱子行状》。
[2]闲:音jiān,同“间”。
宋人黄干在写给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细读《中庸》一书的心得。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学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后才写成的一本书,书中详尽阐发了圣贤之道的底细。全书从戒惧谨独(心怀警戒恐惧谨守慎独之道)讲起,接著谈到智仁勇三达德,最后以“诚”字作结。所谓“戒惧谨独”,既不必勉强费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间,立刻就能体会个中真意。初学的人果能勤奋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赋与的本性。至于所谓“智仁勇”三德,以及“诚”之一字,只要加上讲学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难融会贯通了。“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个成语,用于表示不经过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应。
语义指不经过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应。
类别用在“迅速反应”的表述上。
①老王说话总是不假思索,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②听到河里有人在呼救,救生员不假思索地就跳下去救人。
③我一提出请求,她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真让我喜出望外。
④他不假思索,提笔就写下了这道难题的答案,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
⑤看见眼前的美景,他不假思索,便吟出一首诗,听得大家啧啧称赏。
⑥他在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实在很荒唐,主管当然不假思索便予以否决了。
⑦这个大诗人常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令人赞叹的优美诗句,果然名不虚传。
⑧李教授是个化学专家,你请教他任何有关化学的问题,他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
from the lips outward(blunder out)
考(かんが)えもしない,思索(しさく)を加(くわ)えず
sans réflexion
ohne sich dabei Gedanken zu machen(ohne Zǒgern)
не задумываясь
bù jiā sī suǒ
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
不假思索,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不假思索意思是: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出自宋・黄榦《黄勉斋文籍・复黄会卿》。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