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有终”本作“有始有卒”。指能将本务与末节融会贯通。语本《论语・子张》。后用“有始有终”指有开头,有结尾。比喻做事能贯彻到底。
[1]曰:「 [2]之 [3],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4]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 [5]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1]子游:孔子弟子言偃(公元506~?) ,春秋吴国人。仕鲁为武城宰,习于礼,以文学著称,孔门四科中列于文学科。
[2]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公元前507~?),春秋卫国人。习于《诗》,擅长文学,与子游同列孔门四科之文学。孔子殁后,子夏讲学于西河,魏文侯师事之。
[3]门人小子:指子夏门下的弟子。
[4]抑:一ˋ,不过是。
[5]诬:音wū,诬陷、诋毁。
“有始有终”典源作“有始有卒”。始,最初、根本的意思;卒,最终、末节的意思。孔门中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子游与子夏并列文学一科。子游熟习礼仪,曾经担任鲁国武城宰,治理期间,能用礼乐教化士民;而子夏通晓《诗》义,著有《诗序》,曾讲学于西河。虽然子夏与子游在文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但在教授学生的内容上,却彼此大异其趣,有各自的见解。《论语・子张》就曾经记载:“子游认为子夏的学生,如果只是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都不过是枝微末节的小事而已,至于作为本务的学问却没学到,这怎么可以呢!”这话传到子夏耳里,他不以为然地说出:“君子之道该先传授哪一项呢?而哪一项须放在后面讲述呢?这个道理就像各种草木,生长情形各异,必须区分类别,然后才可栽种。因此,无论本务还是末节,都是君子的学问,怎么可以随意批评诋毁呢?能够将本务与末节融会贯通,恐怕只有圣人做得到吧!”后来“有始有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有开头,有结尾。比喻做事能贯彻到底。
语义指有开头,有结尾。比喻做事能贯彻到底。
①他做事认真负责,总是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任务。
②他学过不少才艺,但总是三分钟热度,不能有始有终,坚持到底。
③秉持著有始有终的信念,从入学到毕业,他从未缺席任何一堂课。
④身为班长的他,要求自己做事不只尽力而已,而且能够有始有终,一以贯之。
⑤尽管这场马拉松比赛胜负已定,但后段选手仍持续向前跑,有始有终地完成比赛。
carry something through to the end
終始一貫(しゅうしいっかん)する
довести начáтое до концá(довести до завершения)
yǒu shǐ yǒu zhōng
ABAC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有始有终,常用汉语成语。ABAC式组合,联合式结构,有始有终意思是:有开始也有结束。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张》。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