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水奔流直下,通畅快速。语本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后亦用“一泻千里”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或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续不停。△“一落千丈”
[1],千里碧山对。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2]佐雄郡,水陆相控带。长川[3]中流,千里泻[4]。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1]淮南望江南:分处淮南道和江南道,隔江相对。唐太宗贞观时代以“道”区分天下,其中淮南道与江南道中间隔著长江,以北为淮南,以南为江南。
[2]宗英:族中杰出的人。
[3]豁:音huò,割裂、裂开。分割成二地。
[4]吴会:指吴地,地在今江苏省。
“一泻千里”意思是水势奔流直下,通畅无阻。词目中的“泻”,即有水势向下急流之意,所以会用“奔泻”、“倾泻”来形容水势。当水势极大时,水流就可以绵延而畅通无阻。在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中,看到诗人用“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来形容他与从弟二人分处两地,虽仅一江之隔,却仿佛有千里相对之遥。正因长江自穿过三峡后,即一路宣泻而下,诗人用“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来形容滚滚长江,畅行无阻地奔流千里到东海,所以诗人眼前的形单影只,藉滔滔而下的东逝水实景,发抒因山川的阻隔而“知音不易得”的无奈与感慨。这首诗中的“千里泻吴会”诗句,就被认为是“一泻千里”的典故来源。后来“一泻千里”用来形容水奔流直下,通畅快速;亦用来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后世也有用“一泻千里”比喻行情快速地下降。
㈠
语义形容水奔流直下,通畅快速。
类别用在“水流快速”的表述上。
①黄河之水,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②当水库的闸门一打开,水如万马奔腾 ,一泻千里。
③这滚滚洪水,凶猛无比,一泻千里,把整个平原都淹没了。
㈡
语义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类别用在“气势磅礡”的表述上。
①他写的文章,像大江奔放,一泻千里。
②读李白的诗歌,最能感受到那股一泻千里的豪放气势。
③他这篇文章的气势,有如凌空悬瀑,一泻千里,真是动人之至。
㈢
语义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续不停。
类别用在“急速下降”的表述上。
①这场战争要真的开打,股市行情必然一泻千里,势不可遏。
②利空消息持续传来,造成投资人信心崩溃,在一片杀出声中,股市指数一泻千里。
③当被对方打出一支满贯全垒打后,我队士气一泻千里,失误频传,看来难挽大局了。
water rushes down and covers hundreds of miles of land
一瀉千里(いっしゃせんり)
avance impétueuse,irrésistible
могучий разлив(течь стремительно)
yī xiè qiān lǐ
ABCD式组合,补充式结构
一泻千里,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补充式结构,一泻千里意思是:江河奔流直下;迅达千里。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流畅。今又喻急剧持续地下降。出自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