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毁,比喻摧毁虚弱势力极为容易。语本《汉书・卷一三・异姓诸侯王表》。后用“摧枯拉朽”比喻极容易做到,毫不费力。
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彊于五伯,闾阎偪于戎狄,向应㿊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桀而速自毙也。是以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书传所记,未尝有焉。何则?古世相革,皆承圣王之烈,今[1]独收孤[2]之弊。[3]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故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讫于孝文,异姓尽矣。
[1]汉:公元前206∼220,由汉高祖刘邦创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历时四百余年。因其间曾被王莽篡夺,后刘秀又将王莽消灭,重建汉室,故史称汉光武帝刘秀以前为“前汉”,以后为“后汉”。
[2]秦:公元前248∼前207,战国秦灭六国后,秦王政统一天下,建都咸阳,实行中央集权。因秦始皇专制独裁,二世皇帝残暴统治,致使六国遗民纷纷起兵抗暴,后为刘邦所灭。
[3]镌金石:雕凿颂扬功德的箴铭。镌,音juān,雕凿、雕刻。
“摧枯拉朽”指将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毁,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语见于班固的《汉书》。班固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焚书坑儒、箝制思想、烧毁兵器等措施,又集权中央,没有诸侯可以巩固保卫疆土。于是在建国初期,记取秦朝教训,分封韩信、彭越、英布等军功卓越的人为异姓诸侯王,以巩固政权,这也是汉朝在没有领土和缺乏武器的情况下,短短五年之内能够成就帝业的原因。正所谓,在坚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难,摧毁虚弱势力极为容易,是受形势所影响。后来“摧枯拉朽”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极容易做到,毫不费力。
语义比喻极容易做到,毫不费力。
类别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①推土机像摧枯拉朽似的,轻而易举地将一大片违建夷为平地。
②以他的身分地位,帮你解决这件事,如摧枯拉朽般容易,根本不费什么力气。
③美军凭著精良武器,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敌军,迅速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④清末革命军一起义,腐败的清廷毫无招架之力,瞬间就如摧枯拉朽般地被推翻了。
⑤这块招牌早已摇摇欲坠,台风一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地将它卷落地,摔得粉身碎骨。
⑥比赛接近终了时,我们已领先一大截,再以摧枯拉朽之势投进几球,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⑦警方发动大规模的扫黑行动,先逮捕主要领头者,瓦解对方士气,然后再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余孽。
easily overcome
枯 (か)れ枝 (えだ)をへし折 (お)り,朽木 (くちき)を拉 (ひし)ぐようにたやすくぶちこわす
(eine wackelnde Macht) ohne Mühe zerstǒren(alles überwǎltigend)
cuī kū lā xiǔ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摧枯拉朽,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摧枯拉朽意思是: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原作“摧枯折腐”。出自《晋书・甘卓传》。一般作谓语、定语,指毫不费力地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