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济于事”之“济”,典源作“补”。济,助益。“无济于事”指对事情毫无帮助。※语或本宋・刘挚〈论分析助役〉。△“杯水车薪”
若夫冯京、王珪同列预政,皆依违自固,不扶颠危。虽心悟其非而无所捄正,己之进退又媕婀而不决,皆非所谓辅臣之体。臣四海之内,孤立独进,陛下过听,任以风宪。尝切思之,近岁[1]叠以言事[2],岂其言皆无补于事欤?岂皆愿为讦激险直之语,以自为名而絜去欤?尝以谓欲言政府之事者,其譬如治湍暴之水,可以循理而渐道之,不可以隄防激斗而发其怒。不惟难攻亦为患滋大。
[1]台谏官:专司谏诤之职的官吏。
[2]罢免:罢黜、免官。
“无济于事”原作“无补于事”。北宋时,宰相王安石变法维新,以改革政治。在他实行的诸多新法中,有一项免役法,是以贫富为标准,将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级向政府缴纳“免役钱”,得以免服差役。而本来不用服役的,像是权贵阶级、仅有独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僧侣等,则须缴“助役钱”,政府即用此钱来募兵。当时的大臣刘挚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并针对这项免役法写了一篇文章给皇上。他认为这样的措施简直跟敛财没有两样,人民生活已经够辛苦了,负担也很重了,还要缴这种钱。他央请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因为近来常有官员因进谏遭到革职,他便问皇帝:“难道这些人的话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吗?”原文的“无济于事”可能就是“无济于事”这句成语所本,指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出现“无济于事”的书证如《玉娇梨》第三回:“在学生固叨同年之惠,只恐此行无济于事,反辱了杨年兄之荐。”
语义对事情毫无帮助。
类别用在“毫无成效”的表述上。
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你再怎么怪他也无济于事了。
②今天的会议大家各说各话,对于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
③要救公司需要一大笔资金,你提出来的方案根本无济于事。
④病患被送来医院时已经没有气息,医生的急救根本无济于事。
⑤这次机会假如你没去争取,就算我为你去说项,也是无济于事啊!
⑥抢东西的歹徒都跑远了,妳一直喊叫也是无济于事,倒不如赶快去报警。
useless
なんの役(やく)にも立(た)たない,問題(もんだい)の解決(かいけつ)にならない
cela ne sert de rien(cela n'avance à rien)
nichts helfen (od. nützen)
дéлу не помóжет(бесполезно для дела)
wú jì yú shì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无济于事,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无济于事意思是: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出自清・钱采《说岳全传》。一般作谓语,比喻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