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谋反背叛,罪大恶极。#语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亦用“大逆不道”指违反伦常,罪恶深重。△“大逆不忠”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 天下共立 [2], [3]事之。今 [4]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1]典故或见于《汉书・卷八・宣帝纪》。
[2]义帝:指楚怀王。项羽假装尊崇怀王为义帝,实则根本不听从怀王命令。
[3]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称臣子。
[4]项羽:项籍(公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梁败死,籍继为将,大破秦军,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战无不利,但垓下一战,楚军瓦解,乃自刎于乌江。
《汉书・卷八・宣帝纪》
十二月,平通侯(阳)〔杨〕恽坐前为光禄勋有罪,免为庶人。不悔过,怨望,大逆不道,要斩。
“大逆不道”原作“大逆无道”。秦朝末年,各地纷纷举兵抗秦,最后则形成刘邦和项羽互相争霸的局面。当初项羽和项梁在起兵之初,为了号召反秦的需要,拥立一个傀儡皇帝楚怀王,各处抗秦的义军也都尊怀王为义帝。项羽表面上是尊崇怀王,但实际上却不听从怀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称号为西楚霸王,并且强迫义帝迁徙到长沙,后来更加以杀害。汉王听闻义帝被杀,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为义帝举办丧事,同时公开指责项羽“大逆无道”,意思就是说罪行重大,严重违反应有的君臣伦理。后来“大逆不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违反伦常,罪恶深重。
语义指违反伦常,罪恶深重。贬义。
类别用在“弃理害义”的表述上。
①这种大逆不道之徒,天理难容!
②他竟然弃父母于不顾,真是大逆不道!
③这种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行为,我做不出来。
④像这种恶意中伤、罔顾道义的作为,真是大逆不道!
⑤你忘掉自己是什么身分,竟然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
worst offence
大逆無道 (たいきゃくむどう)
horribles forfaits(trahison et hérésie)
величáйщее преступлéние
dà nì bù dào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大逆不道,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大逆不道意思是: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给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指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