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通篇无所涂改。#语出汉・祢衡〈鹦鹉赋〉。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慧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坐咸共荣观,不亦可乎?”[2]因为[3],笔不停[4],文不加[5]。
[1]典故或见于张衡《文士传》、《南史・卷三九・刘孺列传》。
[2]衡:祢衡,字正平,东汉平原人,生卒年不详。有辩才,善属文,气刚傲,尝骂曹操,后为黄祖所杀。
[3]赋:吟咏、写作。
[4]缀:组合字句篇章。
[5]点:古人写文章,如果字写错了,就在字旁用笔加一黑点,表示不要。所以点是点除,即删改的意思。
■汉・张衡《文士传》(据《初学记・卷一七・聪敏》引)
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南史・卷三九・刘孺列传》
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在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梁武帝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帝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古人书写时,如遇错字,就在写错的地方涂一点墨,表示删去。所以“文不加点”就表示文章一挥而就,不加以涂改,用来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可以下笔成章,如东汉的祢衡写〈鹦鹉赋〉时就“文不加点”。祢衡恃才傲物,不为曹操所容,因此曹操将他送到黄祖那边。有一次黄祖的儿子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黄射请祢衡即席为这只珍禽作一篇赋。祢衡答应了,他并在赋中形容自己写这篇赋时,下笔如飞,没有任何的错字和修改,很快地便将〈鹦鹉赋〉完成了。后来“文不加点”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通篇无所涂改。后来“文不加点”就用来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援笔立成,不需涂改。
语义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通篇无所涂改。
类别用在“出手成章”的表述上。
①他即景生情,文不加点地写了好几首诗。
②多年的记者生涯,成就了他文不加点的写作功夫。
③外甥小小年纪,写起文章来却能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④他思索片刻,便拿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完成了一篇精采的社论。
⑤想要能够文不加点,下笔有神,除了天资之外,还必须不断地勤练。
⑥写文章要能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一定是具有相当文字修养的人。
⑦由于父母都是作家,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极具文才,能援笔成章,文不加点。
⑧他一拿到作文试题,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
⑨他似乎天生就是要吃作家这行饭,写起文章来文不加点,轻而易举,真是教人佩服。
never blot a line in writing(have a facile with unimprovable style)
avoir la plume facile
wén bù jiā diǎn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文不加点,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文不加点意思是: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出自汉・张衡《文士传》。一般作谓语、宾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