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平和,不急不怒。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平心静气”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1]。』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1]德音不瑕:德音是没有瑕疵的。出自《诗经・豳风・狼跋》。瑕,音xiá,瑕疵、缺点。
“心平气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人,在齐景公时任宰相,为当时的名臣。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有一天,景公游猎回来,与大臣梁丘据等在遄台饮酒作乐。当景公对人生有所感慨时,梁丘据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说:“只有据与我是相和的啊!”随侍在侧的晏子不以为然,他说:“据和你不过是相同而已,那里有相和!”景公讶异地问:“『和』跟『同』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若以烹调为例,在熬煮羹汤时,会适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调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处之道也是这样的。当君王提出一个主张时,作为臣子的应该是从不同角度给予建言,使君王的施为更为完备,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乐为例,一篇好的乐章,是各种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调和出优美的音乐,使君子听了,内心能得到平静,德行能趋向平和。所以《诗经》说:德音是没有瑕疵的。像梁丘据这样只会对君王的说法同声应合,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里去调味,谁会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弹一个单一的音符,谁会想去听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处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静,德行修养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气自然会温和不暴躁,所以后来由此演变成“心平气和”这句成语,形容心气平和,不急不怒。
语义形容心气平和,不急不怒。
类别用在“平静安详”的表述上。
①你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互相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②了解事实的真相以后,小华就显得心平气和多了。
③老板总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难得听他叱责别人。
④小王很有耐心,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帮别人解决问题。
⑤听了这番劝慰的话之后,他才心平气和,不再那么愤怒。
⑥林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心平气和的,从不对学生乱发脾气。
⑦小孩子犯错时,与其严厉地指责他,不如心平气和地规劝他。
⑧他的修养很好,无论别人怎么激怒他,他都是心平气和的,从不发脾气。
同义“心平气和”及“平心静气”都有心情平静的意思。
异义“心平气和”侧重于态度温和;“平心静气”侧重于态度冷静。
心平气和 | 平心静气 | 例句 |
---|---|---|
✅ | ❌ | 林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心平气和的,从不对学生乱发脾气。 |
❌ | ✅ | 他平心静气地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毫无惊慌失措的样子。 |
peace of mind
心も穏(おだ)やかで気持(きも)ちも平(たい)ら
paisible et doux(conciliant)
in aller Ruhe(ruhig und sachlich)
тихо и мирно с полным спокойствием(зоркий)
xīn píng qì hé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心平气和,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心平气和意思是: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出自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