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查字词网

洞若观火

基础信息

  • 成语洞若观火
  • 拼音 dòng ruò guān huǒ
  • 繁体洞若觀火
  • 感情 褒义成语
  • 近义词 一目了然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洞察一切
  • 反义词 如坐云雾   雾里看花   隐隐约约   大惑不解
  • 出处 明・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例句 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但这是“洞若观火”的,否则,就不给。(鲁迅《华盖集续编 记“发薪”》)
  • 辩形 “观”,不能写作“关”。
  • 辨析 洞若观火”和“洞察一切”;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明白”。不同在于:侧重点不同。“洞察一切”着重于对事物观察得深入而全面;指没有遗漏;而且只适用于人;“洞若观火”着重于观察事物的透彻程度;指十分明白清楚;可适用于人或物。

成语解释

【释义】

像观看火光一样清楚。比喻观察事物非常透澈。语本《书经・盘庚上》。△“有条不紊”、“明察秋毫”

【典源】

《书经・盘庚上》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1]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2]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注解

[1]予:指盘庚,商朝第十七代君主,生卒年不详。迁都后改国号殷,因迁都而作告谕臣民之书,即《书经》中的〈盘庚〉三篇。遵汤之德,行汤之政,诸侯来朝,商道复兴,在位二十八年。或作“般庚”。

[2]惕:惧怕。

【典故】

盘庚是成汤的十世孙,商朝的十七代君主。《尚书・盘庚》是盘庚为了迁都所作告谕臣民之书,共分三篇。上篇是盘庚对邦伯、执事等贵胄大臣的训诫之词,主要说明迁都是上天的旨意,任何阻碍迁都的行为都是违背天意的;中篇则是对平民的训词,口气严厉,语带威胁,要人民共同支持迁都之举,否则就会被处死;下篇则是迁都后,盘庚告诫百官诸侯之言,希望他们能够把恩德广施于民。在上篇里头,盘庚警告专权弄政的贵族大臣:“不是我荒废了先王的美德,而是你们的行为让先王的美德隐晦,不畏惧我这个君王。对于你们的计谋私心,我就像看著火光一样地清楚,只是因为我拙于谋划,才会让你们犯下这样的过失。如果你们能去除私心,把恩泽施于人民,这样才能大声的说你们是积德行善的人啊!”盘庚迁殷之后,消弭了王室内部的纷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后来的武丁盛世打下基础。而“洞若观火”这句成语,后来就从这里的“予若观火”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观察事物非常透澈。

【书证】

  • 01.明・沈采《千金记》第一七出:“老丞相明炳机先,洞若观火,已曾熟料,卑末何敢赞言?”
  • 02.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公所作《宋论》四十篇,审时度势,洞若观火。”
  • 03.《荡寇志》第二二回:“我看此案洞若观火,只是有一件事,实是委决不下,张觷太守又去了,更无一人商量得。”

【用法】

语义比喻观察事物非常透澈。

类别用在“了解透澈”的表述上。

例句

只有智者方能洞若观火地掌握事情真相,因而不忧不惧。

丰富的经验,常能使人洞若观火地预见到事情未来的发展。

他对目前的政局洞若观火,因此总是忧心忡忡地提出建言。

以他多年的办案经验,分析起案情真是洞若观火,令人心服。

凭著对商场的敏感度,他洞若观火地预测电子业将是一片荣景。

你是公司资深员工了,当对公司弊病洞若观火,请立即著手改善。

十年前他已预测到今日产业界将面临的冲击,真是洞若观火之见。

成语翻译

clear like looking at a fire

火を見るよりも明(あき)らかである

ein ausgezeichnetes Beobach-tungsvermǒgen besitzen

видеть яснéе ясного

成语接龙

正在加载接龙成语...

dòng ruò guān huǒ

洞若观火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洞若观火,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洞若观火意思是: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出自明・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