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查字、词、成语解释_查组词 - 查字词网

明察秋毫

基础信息

  • 成语明察秋毫
  • 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 感情 褒义成语
  • 近义词 洞若观火   明查暗访
  • 反义词 不见舆薪
  • 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例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 辩形 “察”,不能写作“查”;“毫”,不能写作“豪”。
  • 辨析 明察秋毫”与“洞若观火”有别:“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精细;“洞若观火”强调观察事物透彻、深远。
  • 歇后语 电子显微镜 —— 明察秋毫
  • 谜语 显微镜 (谜底:明察秋毫)
  • 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成语解释

【释义】

目光敏锐,可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语本《缠子》。后用“明察秋毫”比喻洞察一切,能看到极细微的地方。△“洞若观火”

【典源】

#《缠子》(据《文选・卷四五・设论・班固・答宾戏》李善注引)[1]

[2]曰:“[3]之目,察[4]之末于百步之外,可谓明矣。”

注解

[1]典故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2]董无心:东周战国人,生卒年不详,著有《董子》一卷。

[3]离娄:人名。黄帝时人,生卒年不详。相传能视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4]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后用以比喻细微的事物。

参考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典故】

离娄是神话中黄帝时代的人,相传他能够把百步之外的野兽细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无心说,像离娄这样的人可说是视力极好了。孟子在劝谏梁惠王行仁义之道时,曾经借用离娄的视力,他说:“如果有人说,他的力量可以举起百钧(三十斤为一钧)之物,却举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够看见野兽初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堆木柴,请问大王您会相信他吗?”梁惠王回答:“当然不会。”孟子于是又说道:“举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见一堆木柴,是因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现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为大王您不肯行仁义之道,让恩泽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后来“明察秋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极细微的地方。

【书证】

  • 01.《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02.《荡寇志》第八○回:“这起案被盖兄如此勘出,足见明察秋毫,只是依下官的愚见,却照直办不得。”
  • 03.《三侠五义》第四二回:“不想相爷神目如电,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不敢隐瞒。”

【用法】

语义比喻人能洞察一切,看到极细微的地方。

类别用在“观察入微”的表述上。

例句

包公办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无所遁形。

无论嫌犯多么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

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在警方明察秋毫的侦办下,这件悬案,终于宣告侦破。

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明察秋毫的鉴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这件抢案由于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辨识】

同义“明察秋毫”及“洞若观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异义“明察秋毫”侧重于形容观察巨细靡遗;“洞若观火”侧重于形容观察透澈深远。

例句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例句
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凭著对商场的敏感度,他洞若观火地预测电子业将是一片荣景。

成语翻译

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細(こま)かいところまで明察する

percevoir les moindres détail(perspicace)

tief in die Dinge eindringen kǒnnen(scharfsichtig sein)

острое зрение

成语接龙

正在加载接龙成语...

míng chá qiū háo

明察秋毫

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

明察秋毫,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动宾式结构,明察秋毫意思是: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