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者以各自所摸大象身体的不同部位来形容象。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典出《大般涅槃经》卷三○。△“众盲模象”
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1]大臣受王[2]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3]。”尔时大王即呼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4];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5];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1]尔时:那个时候。
[2]敕:音chì,命令。
[3]示竟:展示完毕。
[4]莱茯根:萝卜。莱茯,同“芦菔”。
[5]木臼:木制的臼。
佛经中常用譬喻来解释佛理。如《大般涅槃经》中为解释一般人各自解说佛性,都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个国王,要大臣召聚盲人来摸大象,摸完之后,问每个盲人他们认为大象长什么样子,摸到象牙的人说“象长得跟萝卜一样”,摸到象耳朵的人说“象长得跟畚箕一样”,摸到象头的人说“象长得跟石头一样”,摸到象鼻的人说“象长得跟杵一样”,摸到脚的人说“象长得跟木制的臼一样”,摸到背的人说“象长得跟张床一样”,摸到肚子的人说“象长得像个瓮一样”,因著每个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对象的外观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他们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则是指芸芸众生,若是有人执著于某些行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样,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执著于自己所认知的部分,甚者非议别人看到并非真正的佛性,这样反而迷失了观照佛性本质的能力。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盲人摸象”,用来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语义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类别用在“见解片面”的表述上。
①对事情只片面了解就下判断,不等于盲人摸象吗?
②认识一种新事物的初期,难免会有盲人摸象般的臆测。
③像你这样东一点、西一点地读书方法,好比盲人摸象,难以融会贯通。
④大家对这个新领域实在都不太了解,于是各说各话,好像在盲人摸象。
⑤自古以来,天文学家对宇宙的解说,往往好像盲人摸象一样,多所臆测。
⑥这个问题不如想像的简单,如果勉强解释,得小心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⑦他如果坚持自己以偏概全的见解,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怎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draw a conclusion from incomplete data
máng rén mō xiàng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盲人摸象,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盲人摸象意思是:佛经故事;传说几个盲人各自抚摸大象的身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一部分就是大象;因此各人所说不一;争论不休。比喻以一点代替全面;看问题片面。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