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为人子女者,见其名而思其命名之义。语出《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后用“顾名思义”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遂书戒之曰:“……欲使[1][2],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3][4]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5]也。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
[1]汝曹:你们。
[2]立身行己:指处世为人。
[3]玄默:深沉静默。
[4]冲虚:淡泊谦虚。
[5]违越:违背逾越。
“顾名思义”的“名”原是指人的名字,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这个名的含义。这个成语较早见于《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根据记载,三国魏时的王昶为人谨慎惇厚,他替侄子取名字时,一取名为默,字处静;一取名沈,字处道。替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时,则一取名浑,字玄冲;一取名深,字道冲。同时还写了一篇文章训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未来处世为人,皆能遵循儒家的义理,实践道家思想的智慧,所以才以玄、默、冲、虚四字为名。你们以后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能想到其中的含义,并且无所违背。”王昶所说的“欲使汝曹顾名思义”,其中之“义”就是“玄、默、冲、虚”四字的含义,也就是希望这些后辈处世为人能深沉静默、淡泊谦虚。后来“顾名思义”使用的范围扩大,被广泛地用来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有时会略带贬义,指单就名称穿凿附会,不求甚解。
语义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类别用在“循名知义”的表述上。
①顾名思义,“观音山”就是一座形状像观音的山。
②“财神”,顾名思义就可了解那是掌管财富之神。
③有些词的名和义差异很大,需要藉字、词典来帮忙,单靠顾名思义是会闹笑话的。
④《六法全书》有所谓“银行法”,顾名思义便可知道那是和银行运作方面有关的法律。
⑤像“沙发”、“吐司”一类的音译名称,我们如果顾名思义的话,是永远不得其解的。
Its name may be derived its meaning.
à la vue du nom,on en comprend la signification
dem Namen nach(wie schon der Name besagt)
судить по назвáнию
gù míng sī yì
ABCD式组合,连动式结构
顾名思义,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连动式结构,顾名思义意思是: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一般作分句,指看到名称就想到所包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