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精灵鬼怪附著于草木上为非作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精与魅不同,山魈厉鬼,依草附木而为祟。”
②比喻依仗他人的权势地位。《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亦作“倚草附木”。
本指精灵鬼怪附著于草木上为非作歹。后比喻依仗他人的权势地位。《五灯会元・卷一七・开先行瑛禅师》:“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吃野狐涕唾底鬼子。”《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水浒传・第九回》:“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亦作“倚草附木”。
yī cǎo fù mù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依草附木,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依草附木意思是: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