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语出《左传・隐公四年》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1]人使[2][3]杀[4]于[5]。[6]使其宰[7]莅杀[8]于[9]。君子曰:“石碏,[10]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1]卫:国名。周朝时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约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后为秦所灭。
[2]右宰丑:名叫丑的右宰官。右宰,官名。
[3]莅:光临、来到。
[4]州吁:人名。春秋卫国庄公之庶子,生卒年不详。性骄奢,卫桓公十六年,收聚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袭杀桓公而自立。吁,音xū。
[5]濮:县名,春秋时卫国之鄄邑,位于山东省之西境。黄河斜贯境内,县跨黄河两岸,物产以棉花为大宗。今此县已废。
[6]石碏:人名。春秋卫国之大夫,生卒年不详。仕卫庄公。碏,音què。
[7]獳羊肩: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石碏之家臣。獳,音nòu。
[8]石厚: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石碏之子。
[9]陈:国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都宛丘。其地约在今河南省旧开封以东至安徽省旧毫之间。
[10]纯臣:忠直之臣。
据《左传・隐公四年》载,州吁是春秋时代卫国庄公与宠妾所生的儿子,庄公非常宠爱他,大夫石碏(què)曾经劝谏庄公不要把州吁给宠坏了,但是庄公不听,州吁也因此养成好战骄奢的个性。庄公死后,桓公继位,州吁密谋杀害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引起人民不满而导致国内不安。州吁的亲信石厚就去问他的父亲石碏,要怎么做才能安定民心、巩固王位。石碏曾经是卫桓公的重臣,很受到人民的尊敬,当石厚来请教的时候,他说:“只有觐见周天子才能安定君位。”石厚又问:“如何才能觐见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而现在陈国和卫国的关系非常和睦,因此如果去拜访陈国的国君,请他向周天子请示,必定可以得见。”于是石厚就跟随著州吁到陈国。这时石碏暗中派人告诉陈桓公:“卫国领土狭小,而我已经年老了,不能有所作为。州吁和石厚就是杀了我国国君的人,请你们趁这个机会处置他们。”陈国人就把他们抓起来,请卫国人亲自来处置二人。卫国派右宰丑在濮县把州吁杀了。至于石厚,大家认为因为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州吁就够了,但是石碏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州吁做的许多坏事,石厚也都有参与筹划,不能不严惩,所以就派他的家臣獳(nòu)羊肩到陈国杀死了石厚。石碏这种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父子私情的做法,深受后人所敬佩和赞扬。后来原文中的“大义灭亲”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比喻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
语义比喻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褒义。
类别用在“公正严明”的表述上。
①历史上那些能大义灭亲的人物,都是令人敬佩的。
②这次因为他父亲大义灭亲出面作证,才能定他的罪。
③国法公平不可失,所以宁可大义灭亲,不可因私废法。
④为了社会的公义,检方希望嫌犯的家人大义灭亲,出面指证。
⑤以她的刚烈性子,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娘犯了罪,她也会大义灭亲的。
⑥他今天虽然大义灭亲,出庭指证父亲犯罪的事实,但内心必然十分痛苦。
⑦他身为执法人员,到底是大义灭亲,出面检举弟弟的罪行呢?还是循私纵放?内心犹疑难决。
punish one's own relations in the cause of justice
大義親 (しん)を滅(めっ)す
sacrifier ses proches à la droiture
dà yì miè qīn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大义灭亲,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