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镜花水月”。见“镜花水月”条。
此处所列为“镜花水月”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镜花水月”原作“镜像水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为东晋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佛经家之一,天竺人,七岁时随母出家,总贯群经,妙解大乘。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鸠摩罗什被后秦王姚兴迎入长安,奉为国师,与僧肇、僧严一同从事译经工作,并有系统地介绍佛教义理。当时汉译佛经日多,但品质不一,内容难解。鸠摩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笔简洁畅达,为世所重。《远什大乘要义问答》为鸠摩罗什与慧远的问答录,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书中阐明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并反复论述有关法身的问题。佛家把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形成之物称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则称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触四种感觉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触,风则只有触。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来好像有实体,其实触摸不著,只是个幻象。后来“镜花水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不实在。
mare's nest(roc's egg)
shuǐ yuè jìng huā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水月镜花,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水月镜花意思是:水中月,镜中花。比喻虚幻景象。出自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虚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