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语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
[1]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1]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另可参考: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
孔子晚年回到了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并从事教育工作,不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有许多创新的教育观,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张对后世影响至巨。例如《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子游、子夏曾分别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给了两人不同的答案。子游虽能奉养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时,强调了“敬”的重要。子夏在侍亲态度欠佳,所以孔子强调愉悦容色的重要。也就是说两人虽然问了一样的问题,但孔子针对个别欠缺的部分作回应,所以会有不同的答案。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也说明了应依循个别的不同资质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孔门弟子三千,分列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程颐认为便是依其资质与能力而分,所以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程颐的这段话见载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后来“因材施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说明教育者必须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
语义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
类别用在“因人而育”的表述上。
①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予以因材施教。
②孔子是历史上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
③老师们应该因材施教,否则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的个别发展。
④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
⑤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如何因材施教是所有父母们的共同问题。
⑥同一家庭的孩子,智力、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父母应该要因材施教。
⑦小班教学的优点,是让老师更可依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来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その人(ひと)に適(てき)した教育(きょういく)を施(ほどこ)す
donner à chacun une formation correspondant à ses aptitudes
Lernende nach ihrem Aufnahmevermǒgen unterrichten
индивидуализáция обучения
yīn cái shī jiào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因材施教,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因材施教意思是: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