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脱离肉体。语本《南史・卷三二・徐嗣伯列传》。后用“魂不附体”形容惊吓过度而心不能自主。△“魂飞魄散”
常有妪人患滞冷,积年不差。嗣伯为诊之曰:“此尸注也,当取死人枕煮服之乃愈。”于是往古冢中取枕,枕已一边腐缺,服之即差。后秣陵人张景,年十五,腹胀面黄,众医不能疗,以问嗣伯。嗣伯曰:“此石蚘耳,极难疗。当取死人枕煮之。”依语煮枕,以汤投之,得大利,并蚘虫头坚如石,五升,病即差。后沈僧翼患眼痛,又多见鬼物,以问嗣伯。嗣伯曰:“邪气入肝,可觅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于故处。”如其言又愈。王晏问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而俱差,何也?”答曰:“[1]者,鬼气伏而未起,故令人[2]。得死人枕投之,魂气飞越,不得复附体,故尸注可[3]。石蚘者久蚘也,医疗既僻,蚘虫转坚,世间药不能遣,所以须鬼物驱之然后可散,故令煮死人枕也。夫邪气入肝,故使眼痛而见魍魉,应须邪物以钩之,故用死人枕也。气因枕去,故令埋于冢间也。”
[1]尸注:病名,症状为腹痛胀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两胁,或垒块涌起。
[2]沉滞:积闷而不流畅。
[3]差:音chài,通“瘥”,病愈。
古人相信活人的身上有精气,即是灵魂,死时才会离开人的身体。有时候人因为受到极大的刺激,变得极为慌乱,或是失去知觉,就好像魂魄暂时离开了身体,这时人们就用“魂不附体”来形容这种情形。在所引典源中,提到有位妇人久病不愈,徐嗣伯诊断之后,研判这是一种叫做“尸注”的病,用死人的枕头煮水服用就可以痊愈。后来王晏知道这件事,就问徐嗣伯原因。徐嗣伯回答︰“尸注这种病是因为被鬼气缠身,用死人枕煮药服用,鬼气就会散去,不会再附于人的身上。”这里的“魂气”是指外来的鬼气,而非指人自身的魂魄。后来“魂不附体”这句成语就由这里演变而出,而“魂”却转移为人自己的魂魄。自己的魂魄不附在自己身上,极度惊吓所致。因此,“魂不附体”就用以形容惊吓过度而心不能自主。
语义形容惊吓过度而心不能自主。
类别用在“惊惧恐慌”、“心神不定”的表述上。
①突然发生地震,天摇地动的,每个人都吓得魂不附体。
②小明最胆小了,常被树的影子吓得魂不附体。
③这个打击让他完全崩溃了,经常魂不附体地坐著发呆。
④看见他那魂不附体的样子,家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⑤他自从经商失败后,就经常在家附近魂不附体地四处闲逛。
⑥一个彪形大汉居然被一只小老鼠吓得魂不附体,连喊救命,岂不可笑?
⑦经过这件事的打击后,原来是生龙活虎的他,现在却一副魂不附体的样子,判若两人。
同义“魂不附体”及“魂飞魄散”都有受到极度刺激的意思。
异义“魂不附体”侧重于心智失常的状态;“魂飞魄散”侧重于有如死亡的感觉。
魂不附体 | 魂飞魄散 | 例句 |
---|---|---|
✅ | ❌ | 这个打击让他完全崩溃了,经常魂不附体地坐著发呆。 |
❌ | ✅ | 车子差一点坠入深谷,吓得大家魂飞魄散,有如鬼门关前走一遭。 |
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びっくり仰天(ぎょうてん)する,肝(きも)をっぶす
mort de frayeur(terrifié)
vor Schreck auβer sich sein(vor Schreck die Fassung verloren haben)
душа не на мéсте
hún bù fù tǐ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魂不附体,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魂不附体意思是: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出自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受刺激而失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