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鱼的眼珠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语本《韩诗外传》。△“滥竽充数”
《韩诗外传》曰:“白骨类[2],鱼目似珠。”
[1]典故或见于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尚书考灵耀》。
[2]象:此指象牙。
■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
植禾当以谷,覆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尚书考灵耀》(据《太平御览・卷八六・皇王部一一・始皇帝》引)
秦失金镜,鱼目入珠。
任昉(公元460—508)字彦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齐、梁三代。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以文学为王俭所重,后任竟陵王记室参军,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末,萧衍得势,任为骠骑记室参军,专主文翰。萧衍代齐自立,是为梁武帝,任昉为义兴、新安太守,有政声。任昉博学多闻,于书无所不读,聚书至万余卷,是当时著名的三大藏书家之一。曾见宫中内藏四部古籍篇卷纷杂,于是亲自校雠勘定。任昉的文学成就,以善撰表、奏、书、启著称,当时王公表奏,无不请昉代笔,起笔即成,不加点窜,因而与以诗闻名的沈约合称为“沈诗任笔”。他在上任大司马记室时,写了一篇〈到大司马记室牋〉,来感谢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极为自谦,形容自己只是像鱼眼睛那样毫无价值的人,却被当作美玉一般来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时,引用了《韩诗外传》为证,说明古人认为白色骨头外观看起来像象牙,鱼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后来“鱼目混珠”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以假乱真。
语义比喻以假乱真。
类别用在“以假乱真”的表述上。
①这里卖的鱼翅真伪充斥,鱼目混珠的赝品不少。
②这地摊货很多鱼目混珠,你得小心免得上当吃亏。
③这些鱼目混珠的野山人参须,是用萝卜须根制成的。
④不肖商人想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⑤我这是金字招牌的祖传救命金丹,岂容他人鱼目混珠?
⑥收藏古董要先培养鉴定能力,以免买到鱼目混珠的假货。
⑦这游戏就叫“鱼目混珠”,请大家从盘子里挑出真的化石。
⑧我们要抵制仿冒品,绝不允许鱼目混珠,侵犯智慧财产权。
⑨只见大师走到画作前一看,就说:“这是鱼目混珠的假画!”
⑩这家公司为打击对手,故意推出包装相似的产品来鱼目混珠,低价促销。
mix the fictitious with
偽物(にせもの)を本物(ほんもの)として見せかける
articles falsifiés mélangés aux articles véritables(faire prendre des vessies pour des lanternes
wie ein Fischauge unter Perlen(Falsches unter Echtem)
подсунуть рыбий глаз за жемчуг
yú mù hùn zhū
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
鱼目混珠,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主谓式结构,鱼目混珠意思是: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出自汉・魏伯阳《参同契》上卷。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