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均力敌”之“均”,典源作“钧”。“钧”通“均”。指双方力量情势相当,不分上下。#语本《逸周书・卷八・史记解》。△“智均力敌”、“旗鼓相当”
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犯难争权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争权,林氏再战弗胜,上衡氏伪义弗克,俱身死国亡。知能均而不亲,并重事君者危:昔[2]有二臣贵宠,力[3]势敌,竟进争权,下争[4],君弗禁,南氏以分。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内争朋党,阴事外权,有果氏以亡。
[1]典故或见于《尹文子》逸文。
[2]有南氏:古国名。
[3]钧:通“均”,相等。
[4]朋党:同类的人相互集结成党派,排除异己。
《尹文子》逸文(据《太平御览・卷四三二・人事部・智》引)
两智不能相救,两贵不能相临,两辩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
“势均力敌”这个词语,一般用来指称双方势力与情势相当。在《逸周书・卷八・史记解》中有段话:“昔有南氏有二臣贵宠,力钧势敌,竟进争权,下争朋党,君弗禁,南氏以分。”其中的“钧”通“均”,和“敌”字一样都是等同的意思。整句话是说:以前在有南氏这个国家,有两个臣子极受君王宠信,双方权势相当,为了胜过对方,两人于是各自结党营私,明争暗斗,最后终于导致国家分裂。后来“势均力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双方力量情势相当,不分上下。“势均力敌”一语,有时亦作“力均势敌”,如《尹文子》逸文:“两智不能相救,两贵不能相临,两辩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便是描述双方力量相当,所以在智、贵、辩三方面都无法分出高下。
语义指双方力量情势相当,不分上下。
类别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①这两位棋手的实力真可说是势均力敌,难分轩轾。
②我方球员展开猛攻,想要打破这种势均力敌的战况。
③由于两位选手的实力势均力敌,所以比赛至今仍未分出胜负。
④擂台上,这两个势均力敌的拳王使出浑身解数,要将对手击倒。
⑤这场球赛,两支队伍势均力敌,打到第九局,仍难以分出胜负。
⑥面对如此超级强队,我方一直到结束前几分钟都还保持势均力敌的局面,表现确实不俗。
balance in power
五分五分である(勢力が伯仲 (はくちゅう)する)
à forces égales
gleich stark sein(sich im Gleichgewicht halten)
быть равными по силе
shì jūn lì dí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势均力敌,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势均力敌意思是:双方力量相等。出自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