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而无法破坏动摇。形容事情或观念已经固定,难以改变。语出唐・韩愈〈平淮西碑〉。
九年,蔡将死,蔡人立其子 [1]以请。不许,遂烧舞阳,犯叶、襄城,以动东都,放兵四劫。皇帝历问于朝,一二臣外皆曰:「蔡帅之 [2],于今五十年,传 [3],其树本坚, [4],不与他等。因抚而有,顺且无事。」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1]元济:吴元济(公元783-817),沧州(今河北沧州)人。蔡州刺史吴少阳之子,为唐代后期藩镇。
[2]不庭授:不接受朝廷任命。
[3]三姓四将:李忠臣、陈奇、吴少诚分别担任过淮西节度使,因此称“三姓”。“四将”则是指李忠臣、李希烈、吴少诚及吴少阳。
[4]兵利卒顽:武器精良,士兵顽强。
唐代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日渐严重。不论是在军事民政和用人理财等方面,这些节度使都能自主行事,甚至父死子继,号称为“留后”,而不必等待朝廷下令。朝廷往往无力讨伐,而只能姑息了事。这种情况直到唐宪宗继位后有了转变,对藩镇势力采取了抑制的策略。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蔡州刺史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元济秘密办理丧礼,对外称说他的父亲只是生病,但实际是假托父亲之名上表,请求继承官位,统掌兵务。后来元济更加跋扈,带兵屠杀,焚烧舞阳及叶县,并且攻占鲁山、襄城,造成汝州、许州及阳翟人四处逃难,藏身于山谷荆棘之间,关东因此大为惊恐。直到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命宰相裴度带兵亲讨,吴元济被生擒后,淮西(今河南省东南部)叛乱才终于平定。宪宗为了嘉勉裴度功绩,于是命韩愈写下〈平淮西碑〉。文章里提到,针对淮西叛党,除了武元衡、裴度等一、二位臣子外,高官们则多认为蔡州之兵顽强且武器精良,难以冒犯,故不主张正面交战。没想到这个论点竟得到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赞同,而难以被改变。后来原文中的“牢不可破”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或观念已经固定,难以改变。
语义形容事情或观念已经固定,难以改变。
①他们俩友谊牢不可破,任谁都无法撼动。
②多年前他创造的世界纪录,至今仍牢不可破。
③在现代社会里,许多传统观念已不再那么牢不可破了。
④现今社会型态虽然改变,但除夕围炉的习俗依旧牢不可破。
⑤这个国家仍存在著牢不可破的阶级制度,想要改变真是难如登天。
be too strong to break
確固(かっこ)不抜(ふばつ),確固不動
indestructible(imprenable)
unzerstǒrbar(unverbrüchlich)
нерушимый(несокрушимый)
láo bù kě pò
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
牢不可破,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偏正式结构,牢不可破意思是:非常坚固;不可摧毁。出自唐・韩愈《平淮西碑》。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