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待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后用“出尔反尔”比喻人的言行前后反复,自相矛盾。△“反复无常”、“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2]者,[3]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1]曾子︰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约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
[2]尔:第二人称代名词,相当于“汝”、“你”。
[3]反:同“返”,还报。
据《孟子・梁惠王下》载,春秋时,邹国与鲁国争战,邹国人民皆不愿为国家效死,让邹穆公非常的生气与无奈。孟子告诉他说:“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当他们遭遇饥荒时,官吏们对朝廷隐瞒灾情,任由灾民流离失所,饿倒街头,现在他们当然会用这样的态度回报。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说:『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将会同样的回报在你身上。』若是您从此施行仁政,未来人民一定也会有相对的报答。”后来“出尔反尔”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待你。今则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后反复,自相矛盾。
㈠
语义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待你。
类别用在“自取其祸”的表述上。
①你待父母不孝,当心出尔反尔,日后儿女也如此待你。
②今天这罪是你自惹的,出尔反尔,莫怪别人。
㈡
语义比喻人的言行前后反复,自相矛盾。贬义。
类别用在“言语反复”、“前后不一”的表述上。
①做人说话要讲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②你们如此出尔反尔,我们谈不下去了。
③你放心,我说了算数,绝不会出尔反尔。
④他说话老是出尔反尔,谁愿意跟他做朋友?
⑤人生在世就讲个信字,出尔反尔,难以立信。
⑥他老是搞这种出尔反尔的把戏,实在叫人生气。
⑦他说话矛矛盾盾,出尔反尔,真不知结论为何?
⑧你才答应,又马上反悔,如此出尔反尔,我们怎么合作?
⑨当今世道混乱,笑里藏刀多有人在,更何况是出尔反尔?
⑩请你别怪我出尔反尔,实在因为此事过于复杂,我一时考虑得不周全。
同义“出尔反尔”及“反复无常”都有变化不定的意思。
异义“出尔反尔”用于形容人的言行反复;“反复无常”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变化。
出尔反尔 | 反复无常 | 例句 |
---|---|---|
✅ | ✅ | 你才答应,又马上反悔,如此出尔反尔,我们怎么合作? |
❌ | ✅ | 最近天气冷热反复无常,叫人很难穿衣服。 |
go back on one's words
前言(ぜんげん)を翻(ひるが)えす
volte-face
einmal so,einmal so(verǎnderlich)
chū ěr fǎn ěr
ABCB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出尔反尔,常用汉语成语。ABCB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出尔反尔意思是: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