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惊怪。※语或出宋・朱熹〈答林择之〉其一四。△“少见多怪”
所示疑义,已略看。端叔、恭叔惠书,极感其意。但如此用功,鄙意不能无疑,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1]做[2]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1]朴实头:老实、踏实。
[2]将:音jiāng,语助词,置于动词后。
“大惊小怪”一语当从“惊怪”变化而来。汉语使用“大?小?”来构词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大呼小叫”、“大吆小喝”等。一般来说,经过这样构词转化,语义会变得较强,所以“大惊小怪”比“惊怪”语义强,更能夸饰与强化惊怪的程度。“惊怪”一词出现的时代稍早,例如《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乃者日中见昧,阴薄阳,黑气为变,百姓莫不惊怪。”《续汉书志・第三・五行志一》:“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门,或见之者,莫不惊怪。”都是形容惊奇讶异样子。一般使用“惊怪”时,其对象通常确实都是较为奇特的异象,后来构词转化,成为“大惊小怪”一语时,强化了惊怪的程度,但反而习惯用于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以突显出反应的过度。如宋代朱熹在〈答林择之书〉中说道:“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意思是:对于操存涵养这门学问,应该把它看成一件平常事,在日常中踏实地去做,久而久之便会有成效,不需要过分声张,当成大事般忧心严肃地去讨论与教导,如此反而无助于事。朱子话中的“大惊小怪”,就是指对方反应过度。所以“大惊小怪”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惊怪。在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中有段极为有趣的描述:有个穷光蛋在路上捡到一只死鹌鹑,拿回家想炸来吃,但却没有油,于是提著鹌鹑来到卖油条的摊子,假装要买油条,然后“故意把鹌鹑掉在油锅里面,还做成大惊小怪的样子”,结果鹌鹑熟了,穷光蛋还假意抱怨了店家一番才离开。
语义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惊怪。
类别用在“惊惧恐慌”的表述上。
①东西用久了难免会坏,灯泡不亮,不用这么大惊小怪。
②孩子只是有点感冒,不必大惊小怪地到处求神问卜吧!
③她一向追求流行,就算去穿鼻环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④电脑现在家家都有,你为什么看到他有,这么大惊小怪?
⑤他把青少年染发这种行为说成是伤风败俗,未免也太大惊小怪了吧!
⑥我只不过是划破了点皮,敷敷药就没事,你们干嘛如此大惊小怪的?
⑦看到母亲今天化了妆,父亲一副大惊小怪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出来。
同义“大惊小怪”及“少见多怪”都有对都事物表现了过份惊讶的意思。
异义“大惊小怪”侧重于因反应过度而惊怪;“少见多怪”特指对平常的事物也觉得惊讶,侧重于因见闻狭隘而惊怪。
大惊小怪 | 少见多怪 | 例句 |
---|---|---|
✅ | ❌ | 看到母亲今天化了妆,父亲一副大惊小怪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出来。 |
❌ | ✅ | 小明真是少见多怪,连蟒蛇都没见过。 |
get excited over a little thing
大(おお)げさに騒(さわ)ぎ立(た)てる
s'étonner pour peu de chose(beaucoup de bruit pour rien)
viel Lǎrm um nichts(sich über etwas wundern,was in Wirklichkeit nicht ungewǒhnlich ist)
удивляться по пустякáм
dà jīng xiǎo guài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大惊小怪,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大惊小怪意思是: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出自宋・朱熹《答林择之书》。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否定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