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子虚乌有”。见“子虚乌有”条。
此处所列为“子虚乌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年轻时,曾在梁孝王处当了几年的门客。那段时间里,他与众多文士来往,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立下良好基础。梁孝王死后,相如返回家乡,过著贫困的生活,直到喜好辞赋的汉武帝即位,命运才有所好转。根据《史记》的记载,武帝读到司马相如创作的〈子虚赋〉时,极为赞赏,他以为是前人的佳作,于是叹惜道:“可惜我不能与这样的人生在同时!”当时有个狗监(主管饲养天子猎犬的官)在旁,他恰好是相如的同乡,便禀告武帝说:“这篇文章其实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武帝一听,立即召见相如。相如告诉武帝:“这篇赋确实是我写的,不过它的内容只是叙述诸侯的游猎而已,没什么可观之处,请您让我再写一篇描述天子游猎的赋。”武帝十分高兴,便请他立即创作,相如于是再写〈上林赋〉。至于那篇让武帝一见便赞赏不已的〈子虚赋〉,内容中是以虚设的“子虚”、“乌有先生”与“无是公”三人进行对话。楚人子虚出使齐国,齐王派人陪他游猎,后来子虚在乌有先生面前故意谈起此事,然后借吹嘘楚王畋猎之盛况以贬低齐王。乌有先生为维护齐王而反问子虚很多问题,并评论楚王为“奢言淫乐而显侈靡”。无是公听了两人的争辩,又以周天子畋猎之盛大来压倒楚、齐两国。文章终了时,则归结到反对奢侈淫靡而提倡节俭。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完全是虚构的,连“子虚”、“乌有”等人名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后来便用“子虚乌有”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例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本是子虚乌有,不过是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罢了。”
wū yǒu zǐ xū
乌有子虚,汉语成语。乌有子虚意思是: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出自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