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无所事事”,什么事也不做,形容闲荡无事的样子。语本《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1]不[2],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3]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1]参:曹参(?∼前190),西汉沛县人。秦末,随汉高祖刘邦起事,破秦军,败项羽,战绩彪炳。汉立,封平阳侯,相齐王,使黄老之治,人俱称贤。萧何卒,参代为相国,依何之规,无所更变,三年而卒。谥懿侯。
[2]事事:做事。
[3]闲:音jiàn,同“间”,一会儿。
曹参在西汉时是个位高权重、声誉良好的人,他过去随著高祖刘邦打天下,战功丰硕,因而被封为平阳侯,同时还被任命为齐地的相国,辅佐齐王治理封地。在齐地九年,实行黄老的无为之治,让齐地一带的百姓安居乐业,为当地人所称颂。由于他治理齐地的政绩良好,丞相萧何临终前推举他继任。曹参做了丞相之后,所有的大小规章都没有任何变动,还日夜饮酒作乐,大家都觉得他什么事也没做,宫中显得太平无事。有人想去劝他,却被他灌醉了回来,没能向他劝说。后来“无所事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闲荡无事的样子。
语义形容闲荡无事的样子。
类别用在“慵懒散慢”的表述上。
①他整日无所事事,除了吃睡,什么正事也不干。
②暑假不知妥善安排,终究是无所事事就过去了。
③退休后,我有一段日子无所事事,每天尽盯著电视看。
④你们还如此年少,怎么可以就这般无所事事,虚耗青春呢?
⑤表面上无所事事的日子看似悠闲,哪里知道整日没事做,让人心都发慌起来。
have no occupation
なにも仕事をしない
flǎnerie
müβiggehen(müβig sein)
ничем не заниматься(сидеть без дела)
far niente
wú suǒ shì shì
ABCC式组合,动宾式结构
无所事事,常用汉语成语。ABCC式组合,动宾式结构,无所事事意思是:闲着什么事都不干。出自明・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