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典源作“户告人晓”,意为告诉家家户户知晓。#语本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后来引申为家家户户都知晓,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2]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3]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
[1]典故或见于《宣和书谱・卷二○・叙论》。
[2]趣:音qū,同“趋”,归向,此指投入火中。
[3]被:音pī,同“披”,背负。
《宣和书谱・卷二○・叙论》
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
“家喻户晓”原作“户告人晓”。汉朝时,刘向编了一本《列女传》,讲述古代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叙述古代梁国的一位妇人,有一天家里失火了,她的孩子和姪子都在里面。妇人跑进大火中,原想先救姪子,在慌乱中抱出一个小孩,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势愈来愈大,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人。妇人心里十分难过,想投火自尽,旁人赶紧把她拦下劝说:“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时慌乱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开呢?”妇人说:“话虽如此,但我又怎么可能挨家挨户的去解释,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呢?一定会有许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因而指责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后都要背负这个不义的罪名,还有什么脸见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场,和姪子一起死,我这个做母亲的也办不到,这样下来,还是只有一死吧!”说完就冲进屋子,葬身火海。在这篇故事中,原作“户告人晓”,指的是挨家挨户告诉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书谱》,有这么几句话:“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说皇帝端坐深宫中,靠著行政机制的运作,不用挨家挨户告知就能实行政令,也是同样的用法。后来“家喻户晓”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表示家家户户都知道,亦用来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语义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类别用在“传布广泛”的表述上。
①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②林海峰是家喻户晓的围棋国手。
③白雪公主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
④经过报纸报导,王老先生的义举已是家喻户晓了。
⑤慈济是家喻户晓的慈善团体,他们的爱心十分令人敬佩。
⑥登革热的防范宣导要做到家喻户晓,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⑦从前在我们乡下,有哪家子弟考上大学,那必是家喻户晓的大新闻。
known to all
どの家(いえ)にも知(し)れわたっている
connu de chaque famille(comme tout le monde le sait)
weit und breit bekannt(in Stadt und Land bekannt)
извéстно всем
jiā yù hù xiǎo
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
家喻户晓,常用汉语成语。ABCD式组合,联合式结构,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都清楚;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出自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广为流传。